【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系列报道之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深入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7-05浏览次数:1289

  近年来,我校积极落实地方应用型办学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有力推进了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

 

明确办学定位,不断深化应用型内涵认识

  学校办学定位关系到一所高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是保证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找准定位、确立发展路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我校自2007年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就明确了旅游、生态、徽文化三大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多轮思想观念大讨论,2009年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我校举办“实践群众路线,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班

 

  201312月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认真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美丽校园建设等“六大工程”,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办学层次、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的明显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地方应用型办学定位,201210月下旬至20131月中旬,在全校开展以“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认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开放与国际合作办学、优化育人环境等八个方面问题上形成了新共识,深化了应用型本科内涵的认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谋划转型发展,努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我校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

 

科学制定规划,不断凝练地方性办学特色

  我校在2011年制定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学校类型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将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学、管理学、农学为主,文学、艺术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将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皖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学校立足地方,在培育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注重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明确了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建好生态园”作为彰显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

 

旅游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一是“打好黄山牌”。构建了“1+N”的旅游学科专业群,做强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提升了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层次,与企业及国(境)外院校开展合作培养,合作实施“卓越经理人计划”,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2+1+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二是“做好徽文章”。致力于徽州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突出徽州文化的特色科研,发挥徽州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徽州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学、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突出徽州文化的传承。三是“建好生态园”。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一个“强”字。林学专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学科专业,先后组建了9个与地方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密切相关的科研团队。服务地方发展上突出一个“绿”字。服务地方“青山工程”建设、 “绿水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上突出一个“用”字。构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参加教师的项目研究。

 

 生环学院园林班同学来到休宁县芳口村蔬菜基地,向农民讲授春耕备耕和环保知识

 

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生为本合作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合作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形成了《黄山学院关于制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构建了“三分三强三平台”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和“一核两线三层次”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通识必修课程模块、通识限选课程模块、通识任选课程模块,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与素质能力提高课程平台”包括课程实验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综合素质模块,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专业在实践过程中有所侧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突出培养实践能力;艺术设计、美术学等专业突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林学、园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突出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训练;师范类专业注重师范技能训练;财务管理等专业突出专业资格认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黄山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获2010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在金工实训教学基地实践学习

 

  学校各院部以本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分三个阶段开展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以往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学科教育平台,加强了“合作式”培养的院部、专业之间的合作,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更为合理,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本科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平均比例由2012级的28%上升到38.5%。

  进一步深化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及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实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选课制度,开设部分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视频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扩大开放办学,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与徽州区签署了地校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市人才办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协议,与市委宣传部达成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框架意向。有关学院也与区县及企业在项目科研、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义务支教等方面开展合作,我校与瓦岱勒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商学院中法合作办学项目正式启动,并于今年首次招生。

 

我校与黄山市人才办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协议

 

  加快科技应用服务。2010年以来,横向科研项目达22项,合同经费200万元左右。承担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微生物防治黄山松红蜘蛛关键技术研究》,获科技部、财政部1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黄山高海拔生态脆弱景区植被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成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黄山风景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制定的主要依据。《皖南主要落叶阔叶树育苗与造林技术模式研究》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水平,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皖南花猪种质资源保护、黄山耐寒耐荫室内观赏植物资源选育与推广、毛竹丰产速生技术、有机茶开发等成果,促进了地方生态经济的发展。《啤酒厂废水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将啤酒厂的废水废弃物变废为宝,减轻有机废水对河流的污染,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承担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综合发展等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皖南8个项目区县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如杨咸启教授主持的项目《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设计、生产、检验等综合性研究》为皖南机床厂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献计献策。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发出新型低毒、高效、经济和环保的固化剂羟烷基酰胺,帮助企业节约近30%的成本,降低了能耗,实现了母液的连续循环和变废为宝的目的;研制高软化点低游离酚热塑性酚醛树脂,应用生产了系列产品,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

 

生环学院赴宁国山区解决蛇扰民的问题

  

  极参与公共政策咨询。为地方发展建设提供建议咨询等多种服务,提升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如方利山研究员致函国务院领导,呼吁加强徽文化生态保护,促使跨皖赣两省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胡长玉副教授在市政协五届二次大会上建议向国家申请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成了我国首个跨省的大江大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形成,为黄山乃至安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胡善风教授在黄山市人大会议上提出《我市应加强对率水河取水口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保证百姓喝上放心水》等议案,促进黄山地区主要河流水资源保护。旅游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与7个区县签订旅游发展宣言,为地方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发挥团队优势,帮助政府解决教育援助、青少年特殊群体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2010年以来,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开展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电器维修、环境清理、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计256次,13000人次;千名学生干部暑期服务家乡、服务山区计划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反响良好;在徽州区美好乡村建设中,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无偿为富溪乡光明村、冾舍乡中心村提供景观提升方案设计。

 

去年夏天,我校“三下乡”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呈坎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