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答卷】搅动金属 智造未来 安徽省搅拌摩擦智能加工装备创新团队的“造材”答卷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3

高速旋转的搅拌头划破空气,铝合金板在可控热量中重塑肌理,无刺眼弧光,无漫天焊渣,只留一条平滑致密的焊缝——这是搅拌摩擦焊技术的魅力,也是安徽省搅拌摩擦智能加工装备创新团队的日常。作为区域智能制造中坚力量,安徽省搅拌摩擦智能加工装备创新团队在汪洪峰教授的带领下,秉持“以实践锤炼能力,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服务体现价值”宗旨,紧扣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安徽装备产业升级需求,在育人、科研、服务一线书写出高质量答卷。

让知识在实践中“焊接成型”

“工程人才不是在书本里‘读’出来的,是在机床旁‘磨’出来的。”团队成员葛小乐老师的话,是实验室的育人信条。这间24小时开放的创新阵地里,冷却液气味与器械嗡鸣交织,货架上“张旭-薄铜板试样”“张磊-赛车车架部件”等实验件,记录着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23机械1班张旭初操作设备时,面对1毫米薄铜板束手无策。老师未直接给出参数,而是引导他研究铜铝热传导差异,从绘制温度场曲线到调试搅拌头转速,从微观组织观察到强度测试,三个月里实验室灯光常亮至深夜。当张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rystals》发表SCI论文时,终于领悟:“科研是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探索。”  

这种“理论-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让知识转化为硬实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国家一等奖获得者朱朝鑫,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从图纸规范到工程表达反复打磨,实现了从“会画图”到“懂工程”的蜕变;赛车项目成员张磊初入团队时连卡尺都拿不稳,如今已能独立完成车架焊接、动力系统安装全流程,“第一次焊成达标车架时,手上的划痕都成了勋章”。

三年间,实验室年均服务300余名学生,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已成常态。团队指导学科竞赛斩获20余项国家级奖项(含5项一等奖),其育人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不仅教会学生焊接技艺,更搭建起知识与实践的桥梁。

让金属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搅拌摩擦焊作为新型固相连接技术,以变形小、无污染等优势,成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领域“关键技术”。但国内薄板、复杂结构专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这正是团队的攻坚方向。“创新不是跟风模仿,是要解决真问题”,团队成员姜迪的话道出初心。

2025年新春,团队在文津楼调试设备,寒冷天气让钢铁部件更显冰冷,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为攻克大行程薄板焊接变形难题,他们将传感器技术融入控制系统,反复测试参数,仅搅拌头设计就迭代12版。当自研设备首次平稳运转,搅拌头划出均匀焊缝时,姜迪布满油污的手抚过设备:“自研设备像养娃,看着它从图纸变成‘利器’,所有辛苦都值了。”

如今,团队研发的大行程薄板铝合金焊机、四轴联动盒体封装设备,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电池托盘制造,解决了传统工艺漏焊、精度低的痛点。硬核成果背后,是2人次入站博士后工作站、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落地、40余篇高水平论文发表、3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6项省部级奖励的持续积累,这些数字为中国制造补上了“技术短板”。 

让技术在服务中“扎根生长”

“科研成果不该锁在论文里,要融入地区发展脉搏。”团队“技术转化先锋”曹守臻博士的足迹,遍布黄山各个区县的制造企业。作为博士后和博士服务团成员,曹守臻为黄山创想科技、安徽卓朴智能开展技术交流,定制工艺优化方案;作为市重点产业专家,他服务屯溪高压阀门、黄山中创精密等多家企业。2025年暑假深夜,他仍在实验室分析高压阀门零部件缺陷:“这份数据发不了顶级期刊,却能帮企业调整工艺。”他坦言,企业实践让知识“活”起来,也为科研指明新方向,这是双向奔赴的过程。经过多次的技术交流与现场跟踪,某不锈钢阀盖的生产工艺得到持续优化,缺陷得到明显控制,单日生产效率提升约11.2%。

三年来,团队“科研围着产业转,成果对着需求干”,提供技术服务30余次,2名核心成员挂职企业“科技副总”,落地2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立项4项黄山市科技计划,用技术回应地方制造需求。团队协同屯溪高压阀门自主研发的智能顶压阀门试验台、复杂结构件磨粒流抛光加工设备均高标准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成为其高质量产品生产体系的重要装备支撑。

从实验室深夜灯光到车间轰鸣机器,从学生求知眼神到企业赞许笑容,这支团队的“造材”答卷,写满育人温度、科研深度与服务力度。他们以“领航者”担当与“求真者”坚守,以初心为火、创新为薪,在金属与火花的碰撞中,持续书写“造材”新篇章。

撰稿、摄影:曹守臻;责任编辑:赵睛;审核:徐勇 汪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