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赴休宁县源芳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17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部署要求,深入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攻坚工程”号召,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提升乡村人口素质、促进城乡交流融合、赋能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7月10日至7月19日,黄山学院语润“源”梦先锋推普暑期实践团——这支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等专业12位同学组成的国家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走进黄山市休宁县源芳乡,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让普通话成为连接知识、文化与发展的桥梁。

趣味播撒种子,语言点亮童心

实践团在渔临村行益课堂开展“爱心捐书”活动,捐赠的绘本全部标注拼音,方便孩子们用普通话阅读。“击鼓传花识汉字”游戏中,鼓声骤停时拿到花的孩子在实践团成员带领下用普通话读出卡片上的词语,在欢笑中提升表达能力。孩子们还学唱红色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用标准普通话传递爱国情感;通过“历史拼图”“徽州故事小课堂”了解传统文化,用普通话分享心得;在“中华书法体验”“石头画创作”中,边创作边用普通话描述作品寓意;“职业纸飞机”活动里,孩子们写下理想职业并大声朗读,让普通话成为梦想的表达方式。

乡音温暖晚年,沟通守护日常

针对老年人语言需求,实践团在梓源村村史馆开展防诈骗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讲解养老诈骗常见套路,结合案例教老人识别骗局。在渔临村,志愿者围绕日常购物、就医等场景,设计“普通话对话小课堂”,教老人用普通话表达需求,助力老年人融入现代生活。

服务扎根乡土,语言连接你我

实践团以“乡村服务者”的身份,在新娘房瀑布停车场担任志愿者,用普通话为游客指引路线、讲解安全须知。在渔临村生态河道清洁活动中,志愿者边劳动边用普通话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用标准普通话与村民沟通,了解乡村语言使用现状,收集推普需求,让实践成果更贴合实际。

故事承载记忆,语言传承精神

在梓源村和渔临村村史馆,实践团成员用普通话深情讲述当地红色故事,让村民在聆听中感受革命精神。志愿者们还与老党员交流,记录红色记忆,并用普通话整理成文字资料,让红色历史通过规范语言代代相传。

技能助力产业,乡货走出大山

实践团走访黄山乡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休宁县源芳宏昌木材加工厂,用普通话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针对员工沟通需求,开展普通话培训,重点提升商务洽谈、产品介绍等场景的表达能力。志愿者还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直播设备,带领他们用普通话介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让乡村好物通过普通话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镜头定格美景,乡音讲述风情

为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团前往新娘房瀑布拍摄宣传片。从脚本撰写到镜头解说,全程使用标准普通话,生动介绍瀑布美景与文化传说。宣传片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通过规范语言认识乡村之美,为文旅发展注入语言动力。

光影记录足迹,故事传递力量

实践团同步在中青网、多彩大学生网、三下乡网、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发布活动视频与新闻稿,通过镜头记录行益课堂的欢笑、老年课堂的温暖、乡村实践的足迹,用文字传递“语润乡野,言筑梦想”的理念。鲜活的画面与真挚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也让推普实践的影响力从乡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

此次实践活动让普通话走进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提升了村民语言能力,又为源芳乡发展注入活力,让“语润乡野,言筑梦想”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撰稿:张雨欣;摄影:凌迪鑫、颜京京;责任编辑:赵睛;审核:汪洋 徐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