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好故事】革命老兵李尚才:把稳方向盘 走好人生路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25浏览次数:1086

  深秋的黄山,天已有些凉意。凌晨5点,率水校区老宿舍楼,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坐在书桌前听广播,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他就是革命老兵李尚才。虽然离开部队几十年了,但李尚才却一直保留着在军队养成的作息习惯。记者的到来打开了李尚才老人的话匣子,阜阳、芜湖、重庆、昆明、雅安、朝鲜、合肥、黄山……一个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地名镌刻着耄耋老人的奋斗足迹,书写着耄耋老人的人生华章。


                            

从农家子弟到人民子弟兵


  1930年,李尚才出生在安徽阜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8年3月,刘邓大军主力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转出大别山,随后中原三军进入直接协同作战的新阶段。在首克洛阳后,刘邓趁势发动阜阳战役,于同年7月27日解放阜阳。路过李尚才家时,解放军看到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便问他:“你要不要参军入伍?”“参军是什么意思?”他懵懂地看着眼前的人。解放军乐了,笑着说:“就是当兵!”他想了想,点点头,说道:“那行!”于是便跟着部队走了。那年李尚才十八岁。

  进入部队后,李尚才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勤部,主要负责运送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培训,他顺利成为一名运输军用物资的驾驶员。淮海战役打响后,他便成了这“以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中的一员,见证了逃跑的国民党司令黄维被活捉。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他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在泥巴和石子铺成的公路上开辟了红色的征程。


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3月,还没从解放大西南战争中休整过来的李尚才作为第二批人民志愿军,又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继续为抗美援朝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在朝鲜,一夜常常要运送多趟物资。有一次,李尚才驾驶军用物资车被美军发现,美军用机关枪对车辆进行扫射,副驾驶座上的助手当场牺牲。“当时有颗子弹把我的帽子打掉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李尚才至今心有余悸,当时的他却想着,脑袋没掉就不要紧。

  “我们中国人就是想法比较多,办法比较多。”采访中,李尚才告诉记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男扮女装接近敌方、换上敌方巡逻兵的衣服、学习敌方的番号和口号是家常便饭。

  朝鲜的气温一度降至零下30℃,伸出冻坏的双手,肉眼都可以看到骨头。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部队还要躲避美军的袭击,有时在战壕里一躲就是一两天,根本吃不上饭。“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行动上。”回想起战火纷飞的岁月,李尚才感慨地说。


与方向盘相伴的和平岁月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李尚才跟随部队驻扎在朝鲜做善后工作。1954年3月,他退役转业,听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合肥林业勘察院做机动车驾驶员。1965年6月,李尚才又被调到安徽省黄山林业学校(2000年9月,黄山林业学校并入黄山高等专科学校),继续做驾驶员,直至退休。

  无论是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还是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无论是在喧嚣拥挤的城市道路上,还是在宁静宽松的乡间小路上,李尚才始终用双手把稳方向盘;无论是在美军飞机的轰鸣里,还是在刺眼的探照灯照射下,李尚才一直保持清醒头脑,沉稳操作,平安走好每一步。无论是驾驶军用物资车,还是驾驶民用小货车,抑或驾驶普通小轿车,40年来,李尚才从来没出现过事故。他始终严守操作规章,做到平稳驾驶,文明礼让,以一位普通驾驶员的身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如今,李尚才的人生已经走过89个年头,双眼已不如年轻时清澈,行动也不如年轻时干练,时光的流水已将他的许多回忆冲得零散,可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作为军人的身份,军人的使命。退役后的他还始终保留着在部队养成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他也常常与子孙们提起当年的红色往事,那段在部队的时光于他而言是充实的,更是珍贵的。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从心出发,努力学习知识、锤炼道德品质,把好人生方向盘,走好人生路。“做人要正派,怎么做到正派,首先要有一颗正派的心。”采访接近尾声时,李尚才语重心长地说。




(撰稿:宣传部新闻中心 校报记者 张天伊 王梦迪;摄影:宣传部 徐德平;审核:宣传部 乔根;责任编辑:宣传部 徐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