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好故事】耄耋老兵郝金城 精诚之志献祖国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14浏览次数:727

  少小离家老大回,枪林弹雨破重围。他,17岁离开家乡进部队,投身报效祖国的时代洪流,那时的他还没有38式步枪高,就是这样一副小身板,却有着铮铮铁骨。从淮海战役到抗美援朝,他从未离开战场。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我校91岁的离休抗战老兵郝金城。让我们跟随校报记者的访谈,一起回顾郝老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敲开郝老家的门,开门的正是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战士。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体格硬朗,说起往事历历在目……



  1928年,郝金城出生在山东临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个。大哥患有肺病,二哥又落下残疾,弟弟年纪很小,没法承担繁重的体力活。在战争的年月里,一家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家境下,年轻的郝金城却瞒着他的父亲和同乡一起去部队报名参军。郝老回忆起这些,眼神里夹杂着无奈。“在家的时候被日本人抓去挖过壕沟,那时十分恨日本人,就想着一定要上战场。我刚到部队时个子太矮,只能作通讯员,后来又作过警卫员,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学会了骑马。后来淮海战役爆发,我带领一个班来来回回抬伤员担架。有一次被困在山上,每天靠吃芋头充饥。”郝金城在部队里主要负责的是后勤保障工作,负责战士们的军需物资管理,被编入警备十七团,抗美援朝时期又纳入二师军。

  郝金城老人讲述最多的是他跟随二师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初,响应国家号召,郝金城随大部队来到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部队刚到达就开始作战,战士们的驻扎地点是自己动手挖的防空洞。八九月份的朝鲜已经开始下雪,为了御寒,战士们捡来树枝堵住洞口。郝老告诉记者,“我那时经常带着十几部机车去找军服、被子、袜子。朝鲜实在太冷了,有很多朝鲜的战友甚至跑到战场上,去脱那些死去的美国士兵的皮鞋穿。”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回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可以想象当时战况的艰难与残酷。郝金城老人永远无法忘记他最后一次去寻找物资的经历:敌机在头顶盘旋,炸弹纷纷落下,来不及躲避,他被炸弹的碎片击中,当场晕倒。他的棉帽完全破碎,脸上都是血。战友们发现他时,他已经失去了意识,所有人都以为他牺牲了。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在郝金城被抬到室内后,他竟然奇迹般的醒了过来。但是由于伤势过重,郝金城不得不离开了朝鲜战场,辗转回国到黑龙江佳木斯医院休养,后又被安排到江苏徐州继续住院治疗。身体康复的过程中,战争也结束了,郝金城转业到地方。虽然离开了部队,郝金城并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听从组织安排,来到安徽芜湖干部学校进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和平年代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家作贡献。


抗美援朝时的郝金城


郝金城回顾战争往事


  之后,郝金城被安排到黄山市祁门县工作。在祁门,郝老做过许多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一直没有懈怠过,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在祁门县交通局担任局长时,他努力促成了全县主干道路灯的建设,点亮了县城的夜晚;在管理粮站时,他带头扛米包、干重活,最终落下了腰伤。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令人唏嘘感叹。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郝金城依然是人民的好战士,带领身边人抵御贫乏困苦生活的挑战,共同奔向小康。1980年,郝金城工作再次调动,来到徽州师专,在学校总务处担任副处长。他继续发扬军人不怕吃苦的优良作风,在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采访过程中,郝老多次告诉我们:“当兵的人是不怕吃苦的。”正是有这样一个个不怕吃苦的人,才有了当下不用吃苦的我们。

  在郝老的家中,陈列着大大小小各类奖章。今年,他更是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些是他以精诚之志奉献祖国的见证。像郝金城这样的抗战老兵还有许多,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扛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义无反顾为国家浴血奋战,才迎来了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抗战老兵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们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更有民族精神、时代担当。



(撰稿:宣传部新闻中心 校报记者张雨莲;摄影:宣传部 郑静;审核:宣传部 乔根;责任编辑:宣传部 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