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奋进向未来】文学院:强化党建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452

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3535”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学院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实现新提升。

党的建设引领事业发展

学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师生共识,汇聚发展正能量。以样板支部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切实提高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工党支部获批样板支部建设点;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9人次,师德标兵1人、最美教师1人。


 

 


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

学院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遴选为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获批学校重点学科。坚持引培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3人,引进博士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3人,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现代汉语》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秘书学》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扎实开展“双基达标”专项活动,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先后被评为“十佳教研室”,文化产业管理实训室被评为“十佳创新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期间教师获批重大教改项目2项,重点教研项目3项,一般项目3项;省级精品线下课程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15项。



 


科学研究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组建了徽州文学与文献学、徽州方言与民俗文化、徽州经学、徽州美学、黄山文化产业研究等5个科研团队,搭建了徽州方言资源保护利用共享平台。成立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语保工程项目6项,省规划办项目6项,省政府创新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0项,省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3项,横向项目1项,合计科研经费234.5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省级社科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黄山市社科奖4项。教师申报项目中,徽文化研究项目占比80%,其中的许多成果已转化为校内教学资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已经初步形成。


 


文化传承秉持知行合一

学院高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旗,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砥砺前行,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高校内率先开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必修课程《国学与人生》。坚持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通过书画大赛、经典诗文朗诵、辩论赛、汉服展示、成人礼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与屯溪区江南实验小学、休宁中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学院秉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先后与黄山市文投公司、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开发有限公司、祁门县文旅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就目连戏保护传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等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期间给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业务培训300余次,为地方单位提供科研服务30人次;参与地方村志研究撰写3人次,其中《许村志》获省社科三等奖。



 

 


人才培养凸显办学成效

近年来,学院共为社会输送了1000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逐年上升;考研录取人数近100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有18人被录取国家汉办志愿者;30余名学生参加海外教育实践。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互联网+、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屡创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20余项。


 

 

     

(撰稿、摄影:文学院;审核:文学院 汪方学;责任编辑:宣传部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