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文化与传播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校党委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特色党建项目,坚持开放办学和实践育人,推进校地校媒合作,深度融合事业发展,努力培养复合式应用型现代文化传播人才。
打造党建“五平台”,引领发展深度融合
文传学院坚持开展“党建+学生管理”“党建+志愿服务”“党建+创新创业”等党建项目。安排学生党员担任实验中心安全巡查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院务工作助理等。组织师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志愿活动。组织师生党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党员撰写的论文在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师生党员拍摄的反腐倡廉微电影《晓声》入选安徽省纪委监委开展的第二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征集展播活动。
举办“先锋讲坛”系列讲座,邀请全国劳模、资深媒体人、学生优秀党员等作报告,以宣讲会、交流会的形式助推良好院风党风的形成。开展“听你说·我们讲”宣讲研讨,院中心组把学习会开成了宣讲研讨会。
该院“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团”是积极分子教育实践的平台,这是学院长期坚持的发展党员“规定动作”基础上的“自选动作”。打造“青春榜样工程”,举办年度“青春榜样”评选活动,三年来共有23位同学获“文体活动榜样”“爱心志愿榜样”“专业技能榜样”等称号,三年共评选出24个寝室为“榜样宿舍”。优秀典型用青春正能量展现风采,引领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砥砺前行,踊跃争先。
近年来学院打造“五个一”实践工程,彰显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师生党支部在徽州区富溪乡开展“学党史,讲故事”比赛;新闻学专业举办“聚焦新时代,青春心向党”主题系列摄影作品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办“红色七月视频展播月”作品征集活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创作编排抗疫舞台剧《前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举办红色经典诗文朗诵会。学院“五个一”实践工程今后将结合每年实际拟定特色项目,师生党支部与四个教研室各自实施专题活动,深度融合各专业建设发展。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复合式应用人才
2019年6月,文传学院整体搬迁至文澜楼后,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建了电影博物馆、民国影视基地、沉浸式3D演艺剧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广播电台实训室等。包括黄山学院大学生电视台、微电影基地、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实训平台共吸纳全院300多名学生参加,数量众多、功能完备的实训平台为上好第一、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强化实战,提升技能。学院与徽州区委宣传部联袂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活动。引进院毕业生创办的“五维电影工作室”入驻校园,搭建业界实训室。学生每年创作视频、舞台剧等作品400多个,三年来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20多项。2019年在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第十四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文传学院代表省委教育工委、校党委报送的微电影作品《依旧是英雄》获得二等奖。2019年在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举办的省第七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中,根据“中国好人”、校友徐锋真实事迹编创的话剧《星火》获一等奖;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巾帼丈夫—胡重》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大中学生原创视频大赛中获“最佳纪录片”奖。2021年学生作品在全国教育创新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银奖,获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摄影作品大赛一等奖;学生暑期活动入选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展示活动优秀个人事迹榜单。
文传学院“三农”实践调研团、微电影创作基地、《南岸》杂志实训基地先后被评为校“十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校“十佳基层教学组织”。
学院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成果受到来院考察的中华职教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省政协副主席姚玉舟、韩军,省政协副主席、时任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永平等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微电影实践团队在民国影视基地进行实训
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地校媒合作
文传学院注重将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学院党政领导多次赴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媒体集团和黄山日报社、黄山广播电视台,休宁县、绩溪县融媒体中心考察交流,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深化校媒合作,选派2017、2018级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80多名学生前往省市县主流媒体实习实训。建立校媒互动交流机制,开展校媒合作研讨,2020年以来每年邀请省市县主流媒体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改革建设的“问诊把脉”,并就学院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咨询业界专家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李舸,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宇为师生作学术报告,邀请安徽新媒体集团编委、安徽首位登上《记者档案》接受央视访谈的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胡跃华作学术讲座,柔性引进安徽新媒体集团“中安在线”总编辑王根喜为新闻学专业的业界导师。
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新增绩溪、休宁县融媒体中心为学院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学院5名教师赴黄山电视台、黄山日报社、休宁融媒体中心等工作站挂职实践。引进外聘教师4人承担新闻学专业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任务。学院与区县融媒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培训指导、课题申报、传媒产品制作、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李舸作报告
服务地方发展,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文传学院媒介素养教育团队成立于2015年,分为报纸编辑、摄影摄像、广告、新媒体4个小组,由新闻学、广编专业教师带领和指导新闻学等专业学生每周三下午轮流赴休宁临溪、汊口开展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2022年媒介素养志愿服务学校新增榆村中心小学。大学生们指导小学生创办报纸和拍摄微视频作品。该项活动已持续开展7年,受到《中国妇女报》《中国科学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肯定好评。文传学院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授予安徽省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示范中心。
该院大学生艺术团2019年以来参与黄山市直机关工委、昱西街道戴震路社区党委和黎阳in巷街区演出活动10余场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2020年作为第七届安徽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项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与专业演员在黄山市联袂演出经典儿童剧《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担纲舞台主角,他们精湛的演技展示了文传学子良好专业素质。大学生还发挥专业特长为黄山市司法局、黄山区麻川村等单位拍摄电视专题片等。
服务社会增才干,实践育人结硕果。202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获省“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称号,2022年新闻学专业学生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社会实践类)称号,这是近年来文传学子第二次获省“十佳大学生”殊荣。
媒介素养教育团队在休宁小学开展志愿支教
中国青年网报道全省各地文传学生参加抗洪救灾志愿活动事迹
立德树人,文以传道。文化与传播学院扎根黄山大地,坚持立德树人,依托得天独厚、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在良好的办学基础上,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皖南和安徽省现代传媒、影视人才培养基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撰稿:文传学院 辛文;摄影:文传学院;审核:文传学院 汪家庚;责任编辑:宣传部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