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我校举行刘运好、张俊杰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校党委书记汪枫,副校长胡善风,安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运好,安徽省政协原常委、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张俊杰出席相关活动。办公室、人事处、文学院负责人和文学院师生近300人参加活动。
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文端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汪枫分别为刘运好和张俊杰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办公室负责人主持仪式并介绍两位客座教授的基本情况。
汪枫为刘运好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汪枫为张俊杰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刘运好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历和治学历程,就如何申报高级别人文社科项目给文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细致指导。刘运好认为,高校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要全面分析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找突破口,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触类旁通而达到豁然开朗。申报项目时,要提炼题目,忌撞车,要有一定的前期成果。撰写申报书语言要精干,搜集材料要有广阔的视野,积极吸收学术前沿成果。重点难点要实事求是,切忌大话空话,要言之有物。既有宏观的学术思想又要有微观的细致分析。
张俊杰以《大众诗人陶行知》为题论述了陶行知的诗歌创作及成就。他认为,陶行知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大众诗人,一生创作诗歌700多首,是最早的创作新诗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探索者之一,是“五四”以后“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民主形式”的率先实践者。他详细分析了陶行知政治诗、教育诗、生活诗中的代表作品和创作动因,概括其诗歌特点是浪漫派诗人的炽烈情感与顽皮孩子的率直纯真的有机统一;既清新自然又蕴含哲理;节奏鲜明而又脚韵严谨;形式自由,兼用比兴。在此基础上,他从政治上的错位到理论界的忽略,陶诗本身美学因素不足,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美差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陶诗不传,文坛地位不显的原因。
聘任仪式开始前举行了张逢铿先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张俊杰代表其伯父张逢铿先生向学校捐赠了书法作品。胡善风代表学校接受了捐赠。
张逢铿先生,歙县岔口镇庐山村人,1922年2月12日出生,旅美华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为表彰其为南极科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南极的一座山峰被命名为“张氏峰”。张逢铿先生身在海外,心系桑梓,1996年回乡时参观了我校并欣然为我校挥毫泼墨,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办学成就,希望我校发扬“创造开辟的精神”,朝着“办成黄山大学的目标迈进”,充分体现了徽州乡贤对故土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