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油漆与装饰项目赛场,空气中浮动着油漆特有的气息,却丝毫未扰到场中那个专注的身影——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杨兆喜。他右手执刷,腕部轻转间,刷毛与板材精准贴合,动作里藏着日复一日打磨出的稳与准。身旁的画板上,中原福塔的线条渐趋清晰,“玉米楼” 的轮廓慢慢立体,一抹抹色彩交织间,不仅是郑州地标的创意漆绘,更是一位青年工匠用热爱与坚持铺就的逐梦图景。
缘起一瞬,一场宣讲点燃技能梦
杨兆喜与技能大赛的缘分,始于一次让他热血沸腾的校园宣讲。“当时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学长回校分享,大屏幕上放着喀山世赛的宣传片——中国选手站在世界舞台上,胸前的国旗格外耀眼。”说起那个瞬间,他眼中仍有光,“‘为国争光’原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那一刻我特别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份念想,成了他追逐技能梦想的起点。去年三月,他特意前往黄山市锐蓝集训基地,蹲守着看队员训练、听教练讲解,指尖划过各色涂料桶时,心里的向往愈发坚定。四月,他正式拿起油漆刷,开启了与涂料为伴的日子。
而这份选择的背后,是一整个家人、师长和朋友的托举:学校为他协调课程置换,让他能心无旁骛投入训练;训练间隙,老师会带着同学们来基地看望,给予关心与鼓励。“他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拼。”杨兆喜的声音里满是暖意。
匠心淬炼,数百日夜磨练真功夫
全国大赛的舞台,从来不是“手感使然” 的赛场,而是 “极致与毅力” 的较量。油漆与装饰项目作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项,涵盖色块计时涂装、自由创意、字体印刷等六大模块,18 个小时内要完成全流程操作,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对体力、精力和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反复练习难以绘制的图形;为突破体能瓶颈,他每天手持3公斤重的打磨机练习,三个月用光了8盒砂纸。赛前一个月,几乎每天训练八小时,即使周末也不停歇。在前期练习中,杨兆喜同学也有过各种失误,打翻的颜料杯、未洗净的喷枪……“教练批评我肯定是因为我自己练得不够好,说明对我有期待,我就更应该保证没有下次。” 面对教练的批评,他也从未泄气。感到压力大时,就听听音乐,出去跑跑步,打一打羽毛球。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坚守,更是对极致的追求。”怀着对教练与学长的敬佩,他将这份追求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当创作效率遭遇瓶颈,他便沉下心来,寻求解决办法——从一把更轻的尺子到一支更顺手的刷子,在细微之处优化,只为节省一丝一毫的体力,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稳稳地向着心中的标准迈进。
赛场砺锋,方寸之间显应变
这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题公布到比赛开始仅有一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作品设计,还要融入郑州特色,对杨兆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他反复翻看郑州地标资料,最终定下以自然风景为基底、蓝色调为主色的方案—— 中原福塔的挺拔、“玉米楼” 的灵动,都要通过漆绘呈现。他从宏观框架入手,在专家与教练们的指导下,对每一处色块的位置、每一种特殊技法的表现都精雕细琢。最终,幻彩砂涂刷、海绵拍技法、渐变滚涂这三种专业手法,成为他描绘“中原古韵新风”的精准笔触。
可真正的考验,在比赛第一天就悄然而至。“比赛第一天要完成墙纸,并且上午需要在墙纸裁边的门框滚涂一个颜色,但是覆盖度不是很好。”杨兆喜回忆道。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因漆料覆盖度不佳而变得棘手。为了达到效果,他上午反复滚涂了许多遍,却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下午开始准备贴的时候发现漆面没有干透”。
原本的计划被打乱,进度直接慢了一个多小时。焦灼瞬间涌上心头,但他很快强迫自己冷静:“慌没用,得想办法解决。” 他一边观察漆面干燥情况,一边调整后续步骤的顺序,利用等待的间隙准备其他材料。最终,他不仅赶完了进度,还保证了作品质量。“那场意外让我明白,顶尖的比赛,比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态和应变能力。”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当时手心的汗,也记得完成那一刻心里的踏实。
金牌之外再启新程
当听到自己获得金牌的那一刻,杨兆喜先是愣了几秒,随后才敢相信“真的做到了”。喜悦过后,他却迅速冷静下来:“临场应变还是不够好,有些细节也没达到教练的高标准。”这份清醒,让他把目标定得更远 —— 进入国家集训队,朝着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迈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杨兆喜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全国金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学的是环境设计专业,以后想把油漆与装饰的技能用在专业里,设计出更有温度的作品。”正如此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宣传语说的那样,“技能照亮前程”。杨兆喜的青春,因为匠心而格外鲜亮;而他的未来,也将在“技能报国”的路上,继续以热爱为笔、以坚持为墨,绘就更精彩的篇章。
撰稿: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应欢;责任编辑:赵睛;审核:汪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