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型生物类人才,6 月 26 日至 7 月 4 日,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 2024 级生物科学专业全体学生,赴皖南国家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休宁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动物学》《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
本次野外实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 “沉浸式科研训练” 为核心,构建起 “观察 - 采集 - 鉴定 - 分析 - 研讨” 五维一体的实践体系。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遵循生物的活动规律,开展动植物多样性调查。从清晨到夜晚,他们深入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分组系统识别鸟类、植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等生物。期间,学生们灵活运用红外相机、物种识别 APP 及 GIS 定位技术,实现了物种、轨迹等数据的实时记录与动态分析。同时,跨学科融合实践,结合生态学知识,开展物种适应性等课题探究。
通过此次高强度的野外训练,学生们实现了 “三个跨越”。在技能方面,他们掌握了标本制作、高科技设备应用、生态摄影等实用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物种分类鉴定;在科研方面,以小组形式开展 “保护区动植物群落组成” 等专题研究,初步具备了科研设计能力;在协作方面,在野外作业中锤炼了团队精神与逆境应对能力,为未来科研攻关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生物科学专业始终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 “基础实验 - 野外实习 - 科研项目” 三级进阶式实践链;在平台资源保障方面,依托黄山学院校级科研平台 —— 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配备了无人机、红外相机等高端设备;在师资方面,由教授、副教授、青年博士组成 “导师团”,带队实践,实现 “零距离育人”。
本次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践行“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育人理念的生动缩影。生物科学专业将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室-实验室-野外”三维联动,以走在学科前沿的实践教育,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领军人才!
(撰稿:于超;摄影:于超、杨典成、黄铭;责任编辑:赵睛;审核:潘健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