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艺术学院积极响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4月起,组织音乐学专业学生志愿者赴歙县横关学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乐理教学社会实践。此次活动以“音你而来 情暖童心”为主题,聚焦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音乐启蒙与素养提升,通过专业教学与文化浸润,助力乡村美育教育发展。
创新教学模式,点亮音乐梦想
志愿者团队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教学法。在乐理课堂上,志愿者通过节奏游戏、音符卡片等趣味互动,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学习体验。 针对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音符寻宝”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音阶与节拍;为八年级学生开设的“音乐创作工坊”,则引导他们尝试编写简单旋律,激发创造力。“以前觉得乐理课很枯燥,但现在我能用音符‘讲故事’了!”八年级学生王雨欣兴奋地说。
党建引领赋能,深化校地合作
此次活动是艺术学院“党建+专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学院依托校地合作机制,与歙县横关学校建立长期共建关系,将社会实践纳入党员、团员教育体系,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服务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搭建情感桥梁,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厚植文化自信。”带队教师、艺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许姣表示,“这不仅是专业实践的延伸,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活动期间,志愿者还深入调研乡村美育需求,为后续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积累素材,助力地方文化传承。
以爱筑梦,共绘乡村美育新图景
截至5月20日,志愿者团队已完成120课时教学,覆盖学生150余人次。教学成果将在“六一”文艺汇演中集中展示,横关学校校长汪曙光评价道:“志愿者们用专业和热情打开了孩子们的音乐之门,这种‘浸润式’教育让乡村美育真正活了起来。”
据悉,艺术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美育帮扶”长效机制,计划在横关学校设立“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艺术支教、文化调研等活动。未来,双方还将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将徽州民歌、徽剧等非遗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让美育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撰稿:许姣;摄影:管宏涛;责任编辑:游闪闪;审核:余雪芳 赵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