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3日,我校牵头举办的“抗战与安徽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校党委书记汪枫、副校长胡善风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汪枫,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昌凤教授,安徽省本科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黄兴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昊教授分别致辞。
汪枫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黄山学院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汪枫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改革情况和近年来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汪枫说,1938年2月,新四军进驻安徽徽州岩寺,并于当年5月创办了新四军的首个报刊《抗敌报》,从而开启了安徽抗战文化的新篇章。在安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安徽文化艺术在动员民众、鼓动抗战、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斗争武器,在抗战文化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旨在纪念新四军进驻安徽和《抗敌报》创刊80周年,充分展示我党领导下的安徽抗战文化的历史贡献,缅怀文化工作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弘扬老一辈文化工作者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为民族鼓与呼的革命精神。
陈昌凤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说,黄山有红色基因,是新四军整编和东征的出发地,是新四军报刊成长的摇篮。新四军的第一张报纸《抗敌报》就在这里创办。《抗敌报》编采人员在抗日的烽火中,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办报,彰显了新闻人的铁军精神,值得我们新闻理论工作者学习和认真开展研究。她高度评价了我校勇于担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术追求。她说,作为地方院校,黄山学院能够联合相关单位举办有意义、有影响的“抗战与安徽文化传播”研讨会,聚集众多学者专家,彰显了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会议期间举行了五场学术报告,分别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昌凤教授的《新闻史研究100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润泽教授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体系重构的历史思考》;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的《中国视频二十年》;安徽省评论家协会主席、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的《抗战史研究的昨天今天明天》;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科联研究员翁飞的《从安徽名人馆里的抗战名人看安徽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贡献》。
在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抗战与安徽的主题,从“抗战与文化·传播”“抗战与新四军文化建设”“抗战与政治·教育”等三个方面展开交流。来自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及抗战文史研究方面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第一分论坛
第二分论坛
第三分论坛
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润泽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认为参会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抗战与安徽文化传播”这个主题,以各自的视角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论文质量具有一定的水准,拓宽了新闻史研究的领域,给地方新闻史研究树立了榜样。
据悉,会议共收到17个省市33所高校的论文59篇,论文涉及新闻与传媒、出版、教育、文学、戏剧、电影、绘画、历史、政治、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抗战时期的安徽政治、文化、教育、传媒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