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他的声音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入听众心间;话筒之前,他的台风稳健大气,尽显从容自信。从大一初登校赛舞台的青涩模样,到大三在国赛舞台上的游刃有余,李明阳用声音编织梦想,在校园里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成长篇章。作为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他始终坚信:成长的重量,远胜过荣誉的光芒。
以赛为刃 雕琢成长之路
“还记得第一次参赛,是在军训的时候……”李明阳的思绪飘回了那段充满汗水与激情的时光。大一时,一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军训主题演讲,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内心对舞台的热爱。那时的他,站在聚光灯下,眼神中还带着初出茅庐的紧张与青涩。
自那以后,他便如同一位勇敢的“闯关者”,在各类赛事中不断挑战自我。辩论场上,他凭借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言辞,成为众人瞩目的“最佳辩手”;演讲台上,他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打动了无数评委和观众的心;主持人大赛中,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屡次斩获佳绩。在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拿下省赛一等奖和国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他热衷于在不同赛事中挑战自我,就像收集邮票般将各类奖项纳入成长的纪念册。“比赛对我来说是跳出舒适圈的契机,每一次站上舞台都是对专业的打磨,也让大学生活变得饱满而有张力。”谈及参赛动力时,李明阳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
然而,在李明阳眼中,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荣誉。他用“丰盈”一词来概括自己的参赛收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东西听是一回事,明白是一回事,表现出来又是一回事,这“三回事”的不断打磨就是收获。”对于曾经获得的荣誉,他并没有过多留恋,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就像开花结果一样,绽放的瞬间固然美好,但更重要的是过后的沉淀,以及为下一次挑战所做的准备。”高中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一句话便一直激励着他:“对于一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
勤学自洽 光影为伴成长
在追求专业进步的道路上,李明阳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迷茫和焦虑,他有着自己的应对之道:“生活不像故事那样有起承转合,我们要学会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也要懂得取悦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每次经历过后,难免会有遗憾,但复盘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回到校园后就能有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看来,遗憾也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参赛经历,是第一次参加国赛。当他走进偶像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的比赛场地时,心中满是感慨:“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里,站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格外有意义。”
生活中的李明阳,是一个乐观积极的记录者。他喜欢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好友一起游历沈阳、福州、婺源、北京等地,在他眼中,每一次旅行都是翻开世界这本大书的新一页。他也热爱阅读和电影,曾经在“文传之声”广播台主持《羊羊de艺》《数羊数云朵》等节目,用声音为大家分享经典作品。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以及莱昂纳多、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都是他的心头好。在他看来,沉浸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体验不同的人生,还能提升审美,为专业学习带来新的启发:“比赛、主持和生活中,压力和紧张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做好准备,然后尽情享受舞台,享受生活。”
赤忱依旧 逐梦不惧风雨
李明阳的梦想简单而纯粹:“我想一直活在舞台上。”在逐梦的道路上,他始终心怀感恩。无论是团队中的伙伴、比赛中的对手,还是给予他指导的老师,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我就像一个满载而归的渔夫,要感谢的老师太多了。有的老师教我专业技巧,有的老师提醒我戒骄戒躁,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谈及家庭,李明阳的眼中满是温暖。母亲那句“好好吃饭,好好学习”的叮嘱,父亲分享的一篇篇文章、一段段视频,都是他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他的证书并没有寄回家,而是整齐地堆放在寝室的书架上:“我想等毕业的时候,给家人一个惊喜。”
对于学弟学妹,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胆子要大,勇敢去闯,大步向前,毕竟没有比今天更年轻的时候了。”他鼓励大家走出舒适圈,同时也提醒不要急于求成:“输赢只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是成长。备赛时熬过的夜、改过的稿,与队友争论的观点,这些都会成为未来站上人生舞台的底气。”正如他对自己的期许:“愿我们都能大放异彩,像大雁一样自由飞翔,绽放属于自己的辉煌!”
青春的精彩,从来不是在舒适区里书写的,而是在每一次心怀忐忑却依然勇敢奔赴的瞬间绽放。未来,李明阳将继续在话筒与光影的世界里突破自我,而每一次向梦想的靠近,都是青春最炽热的注脚。
撰稿: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应欢;责任编辑:赵睛;审核:汪家庚 汪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