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厉兵 匠心筑梦 ——我校学子积极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侧记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2-21浏览次数:2670

  一手持凿,一手拿锤,叮叮当当,烟尘四起。

  2月18日上午,早春季节,乍暖还寒。四位身着红色训练服、手戴厚厚的劳动手套的年轻人正对毛石料进行粗加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千敲万击,一块块不规则的毛石料被加工成横平竖直、规则齐整的石块,它们将被用来砌筑景观挡土墙。这是笔者在我校实习基地、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黄山润一生态园见到的场景,来自我校的沈丰、孙伟、汪仕洋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书洋等4位同学组成的两支队伍正按计划积极备战,有序训练。在接下来的二进一选拔赛中,他们中的胜出者将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10月14-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的比赛。

  为了这一天,他们同吃同住,封闭集训,时间将超过一年。

  为了这一天,他们刚和家人春节匆匆团聚,就来到基地参加训练。

  为了这一天,他们辗转多地,拜师学艺。



理念篇:技能成才 认知认同

  “手拿电锯锯木头,这不是木匠活吗?”

  “用砖块砌墙,这不是做砖匠吗?”

  “种植苗木,这不是花匠吗?”

  ……

  提起刚筹建队伍的时候,很多同学道出了当时的困惑: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大学学子,怎么让我们做这样的事?这种事没有多少文化也可以干。面对学生的疑惑,学校相关院部通过召开宣讲会、班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经过耐心细致地释疑解惑,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认识到: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受益良多。大而言之,如果能够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将会有利于在国际技能舞台上展示学校形象、国家形象,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小而言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可以通过实践检验书本知识,还可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增添砝码。

  “我们组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统计分析近年来我院园林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长三角一带就业。企业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我们关注到了这一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培养适应这类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生环学院院长吕顺清教授如是说。据吕顺清介绍,经过广泛地宣传教育,生环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近100人积极报名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校内选拔赛。


训练篇:对标训练 精准严实

  “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植物正确种植及树身正直的做法,步骤是……”

  “今天继续做片岩石墙,由于片岩太薄,所以工作量十分大。石墙要片片垫稳,层层相同高度……”

  “今天只做好了上下层框架,明天计划全部做完。木作要切平齐,安装要两人协作……”

  每天训练结束,学生们都会在日志中详细记录下当天的训练内容及心得。


近一年的训练,每个人都记了厚厚一本日志


  生环学院教师、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组长赵昌恒对此解释道,“技能大赛考核选手能够具备按图纸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涉及的内容包括砌筑墙体、园路铺设、设置布石、种植植物、铺设草皮、制作水景、木作、进出水管安装、草坪灯安装、盆栽植物安置等。内容多,要求严、标准高。只有做到每天总结反思,才有可能每天有所进步。”

  经过校赛、市赛、省赛、国赛的层层磨炼,四名学生早已习惯了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就只剩下训练的作息安排。离大赛开赛的日子越来越近,对选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练不仅给他们增设了更加精细的专项训练,训练强度也在逐步加大。每天7、8个小时的训练下来,红色工作服沾满灰尘成了他们的常态。学生们说,一开始训练,一天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话也懒得说,回到房间倒头就睡。经过这几个月,他们不仅适应了白天的训练,晚上回到住处,还会就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队友沟通交流并在日志中记录下来。


孙伟将一天的训练情况和心得记入日志


沈丰和刘书洋就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说到训练,学生们的话匣子顿时打开。孙伟说:“训练中常常会就某个细节的操作产生分歧,我们会按照每个人的不同思路分别进行尝试,让事实说话,谁正确就采用谁的方法。”沈丰告诉笔者,“我已不是当初稀里糊涂报名参赛的状态,现在代表的是国家,有责任拼尽全力,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从最初报名到现在,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学生们几乎都是在训练中度过,春节与家人匆匆一聚就又返回训练基地。对此,学生们表示,家人都十分理解和支持。“我爸妈,包括家里亲戚都让我好好干,听老师和教练的话,争取取得好成绩。”汪仕洋笑着说。

  除了做好每天的训练,学生们还要面对最终二选一的“生死抉择”,是队友也是对手,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能够代表国家踏上比赛的征程。刘书洋表示,做好自己,做好每天的训练,提升能力才是硬道理,其他的不去多想。

  谈到这一群朝夕相处的90后学子,生环学院教师、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教练组组长伍全根深有感触地说:“这帮孩子很能吃苦,很有团队协作精神。训练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能严格贯彻教练组的战略战术要求,狠抓每个细节,从严从实训练,确保所做的作品既规范达标又赏心悦目。”


保障篇:精心谋划 全力支持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从2016年3月开始谋划参加比赛到今天有序组织集训,时间跨度将近一年,一路风雨走来,一路苦乐相伴;从校内选手选拔、市赛、省赛、国赛,一路过关斩将,一路淬炼成钢;从衣食居行到心理疏导,点点滴滴,事无巨细。“我们这个团队奔着一个目标,认真谋划每个细节,确保过程到位,确保每一个选手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展示风采,锤炼自我”,我校校友、集训队教练刘嘉对此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他还详细介绍道,比赛得到了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市人社局特别是我校的大力支持。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竞赛,多次赴训练基地指导训练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大赛的筹备、训练、后勤保障等工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精心谋划、全力支持、积极做好训练保障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在集训基地,两人一间的标准客房,荤素搭配的饮食,设施齐全的健身设备应有尽有。孙伟说,我们在这里集训感到很舒心、很安心,在紧张忙碌的集训之余,教练会讲一些与我们专业相关的职场经历,活跃气氛,增长见闻,真正做到快乐集训。辅导员吴锦菲老师经常到基地看望我们,了解训练情况,她还通过电话、QQ和我们保持联系,关注我们的思想动态。

  大赛临近,为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学校选派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王瑞乐赴基地为选手进行心理训练,通过开展人际沟通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自信心训练等,以期达到提高选手心理素质,缓解选手竞赛压力的目的。

  强健的体魄是组织参赛的有力保障,比赛不仅是脑力的角逐,还是体力的较量。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连续四天共24小时的高强度竞赛,据介绍,学校将组织相关教师负责对集训队员进行体能训练,确保体力充沛。

  走出国门参加比赛,选手还需具备一定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学校近期还将派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翻译洪常春对选手进行外语口语辅导,帮助选手掌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语言。


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能训练


心得篇: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比赛是残酷的,训练是辛苦的,但同学们的收获是满满的:

  “去年三月份,我报名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校内选拔赛并开始训练,一直走到今天。这么多天来我们经历和收获了很多。每一次比赛过后我们都将经历和战斗多天的战友分离的场景。训练是劳累的,然而比赛却更加残酷,我们经历了将近一年的训练。这一年里,我们在酷暑烈日下训练,在寒天雪地中搬砖。我们每一位都想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奋斗一把。总之这么多天下来我们收获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得到了意志的磨练和职业精神的涵养。”孙伟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近一年的训练实践和辛勤付出,给同学们带来的是更加成熟,更快成长。在集训现场,大家坚毅的眼神、娴熟的技法、精益求精的追求、配合的默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同学们将工具送往工具房


同学们将每天跟随自己训练的亲密伙伴——工具擦拭干净、摆放整齐


  不仅是参训的学子受益,广大在校学生也获益匪浅。吕顺清介绍道,一路走来的市赛、省赛、国赛,相关专业的学生全部到比赛现场观摩,比赛过程全程录像,作为资料供师生学习研讨。他进一步说道,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好这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得到锻炼,培养更多的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校把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搭建了60多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成效显著。“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如学科竞赛获奖奖励办法、学生休学创业制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和替换制度等,为广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副处长方辉平说。

  教学做合一,学思用兼善,坐落在行知故里的我校在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转变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广泛搭建各级各类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学生动手意识,大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